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中階技術團隊管理的經驗分享

2016 的農曆新年後,我的職位稍微變動了,職務內容同樣是技術團隊的主管,但職稱由副理改為經理,同時我也從部門中挑選一名適合的人選調職為副理。至今已滿一年,在這份變化中,我自己對工作內容做了一些調整,雖然我的觀念大致上和三年前所寫的內容 (初級技術團隊管理的經驗分享) 無異,但多了一些想法,希望再次將這些想法記錄下來再讓兩、三年後的我審視並調整。

同時,在這兩、三年我面試了上百名求職者,除了必問的技術問題外,我也會透過一些聊天內容來了解求職者的個性、生涯規劃,並在這些過程中查覺到不少年青求職者共同的盲點,希望透過記錄和分享我自己的看法,讓這些經驗能幫助到一些同樣為軟體工程師的後輩。

生涯規劃要有多份且步驟明確
在和求職者或部門內成員的面談經驗中,我發現很大一部份的人不清楚自己擅長什麼,或是不想承認自己擅長什麼,有點像在理組念到大三的學生,很不想承認自己適合走商科、文科,於是大部份的人會朝著希望自己擅長什麼來做生涯規劃和求職,這沒什麼不對,但非常可惜。這方面我給的建議是寫一份以上的生涯規劃,接著每一年比對看看自己走到哪條路上面並做出修正或加強,找到自己能走得最好的那一條路。如果對於寫哪幾種路線沒有想法,建議就從以前到現在你看了別人的工作表現後,覺得自己來做應該可以做得更好的那種就把他寫下來吧。

另外生涯規劃除了要有多份之外,最好在目標與目標之間要有明確的步驟,以我很常聽到的一個目標「創業」來說,絕大多數的人只會訂出自己 30 歲要創業這個目標所以 30 歲之前想要學好撰寫應用程式的所有技能,聽起來很合理。但如果你有明確的步驟,你會發現 30 歲開始創業有很多事情若沒事先準備,將會發生嚴重的後果。舉例來說,假設你想 30 歲開始創業,那 25 歲就該開始看相關的訊息,例如閱讀創業討論社群文章、訂閱新創相關網站的電子報等,從目標時間的五年前就開始學習其他前輩失敗、成功的經驗、看看這個世界朝著什麼方向在移動,這樣你的身心在 30 歲時才是準備好上戰場的狀態,而不是從 30 歲時由零開始把錢燒光。

準備好再上場,因為準備好的人比你想得還更多
有兩個我在面談時最常忍不住和對方多分享想法的情況,第一種是因為學校給的實作經驗比較少所以回答不出基礎技術問題的應屆畢業生。另一種是工作好多年的工程師希望 1 到 2 年後能有擔任主管的機會,但就面談的過程來判斷,這個人並不適合擔任團隊主管的狀況,這兩種狀況我歸納為「還沒準備好就上場」。

其實我們的面試題目並不難,但回答得出來的同學,大多是透過比賽、實習、工讀等課外活動求得答案,若應徵者抱怨課程上沒機會實作導致無法作答時,我會提醒他該找一些方法來把「談到工作」這件事準備好,且我們其實有很多機會碰到已經準備好的畢業生。同樣的,書局的架上有很多管理類、商業類的暢銷書,想以擔任主管為目標的工程師面試者讀了嗎?如果你沒有讀那些書,那請了解一件事,那些書籍之所以為暢銷書是代表很多人買來讀了,等於準備得比你好的人其實很多,我們不難遇到。

如果你只把目標定在小公司的高階或高薪職位,那靠運氣就夠了不太需要確實準備好,但通常環境會小得同一個專業職務只有 1 或 2 個人的狀況,如果你想要到大一點、整體能力值高、隊形完整的環境,那建議準備好再上場談,因為愈大的公司,愈容易面試到準備好的人,沒準備的人,他們是不會有興趣的。

現在是學習不一定要靠環境的時代
負面的人會說自己沒機會學習某技能,保守的人會懷疑自己學得還不夠多,但仔細想想現在社交平台上幾乎所有的技能、職業、興趣都能找到一個以上的社群,甚至有專屬的刊物、網站定期發表文章、書籍。以軟體工程師的領域來說就例如 GitHub 上面有各種技術領域的 awesome repository 一樣。

任何傳統產業難以文字記錄的技能除外,其實都不難找到別人幫忙整理好的資訊,而且這些資訊不是業餘的,那些就是該技能的專業人士也在看的資料,機會一直就擺在每個人的眼前,甚至非常多的書籍對於專業人士來說也是必須研讀的新東西,例如你計劃明年從工程師轉職為企劃,那挑幾本企劃力的暢銷書來看看是不錯的第一步,如果你用這種方式在學習,那其實不太需要擔心自己準備得不夠。

對薪資與職位的行動力要不同
在軟體工程師的世界裡很常有人會立下 30 或 35 歲要當部門主管這種目標,而且有這種想法的人數比例遠高於其他行業,例如我們很難聽到有醫師說 35 歲要當主管,也很難聽到電視台攝影師說 35 歲要當主管這種想法,在歐美國家這種想法也比較少,除了華人的薪資結構之外,另一種可能是因為在台灣軟體屬於比較新的產業,這十年內出現很多裝滿年青人的新創公司,導致於沒待過其他產業的年青人看不到白頭髮的前輩。但如果到硬體或傳產走一趟其實這類想法會少很多,我自己面試過上百人的經驗中,這想法出現的比例也和面試者見過的環境也恰巧是相關的。再考量到台灣人的退休年齡是 65 歲這件事就會發現訂下 35 歲要當主管且不再寫 Code 這個目標基本上非常難在有規模的公司實現,所以我通常會建議先不要對這件事做年齡限制,但我很鼓勵對薪資這件事做年齡目標的規劃,例如 35 歲前年薪要破百萬之類的計劃行動力就要高一些。與市場相比較,薪資沒到位要以高行動力去爭取甚至跳巢,因為這和你與家人的生活品質有直接關係,但職位沒達成時,要去思考是否真的必要?是不是還缺了什麼再進行下一步動作。

嘗試做點以前沒做的事
呼應前面的幾個主題,許多人在訂目標時最常出現兩種路線,一種是目前技能的資深職位,另一種是跨專長的路線,計劃升任部門主管也算是跨專長的路線,因為工作型態中會有 30% 以上變成管理類型的事務。寫下跨專長計劃的人們,常常會產生一種時間到了我就準備好的錯覺,例如「我工作了 10 年所以差不多該當主管了」這種想法,但事實上大家的時間都以同樣的速度在流動,這十年的工作經驗只能證明你們都把原本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了,沒辦法用來證明誰在工作內容轉變後也能做得好。如果你想要獲得原本沒有的東西,那就該去做點原本沒有在做的事,跨出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挑戰一些自己目前不精通的事,從你想成為的目標職位身上找找他們比你多做了些什麼,嘗試著去做看看。

不要搶了別人的練習機會
每一個職位,都有別人對它的不同期待,如果某天發生職位調整,記得去觀察或詢問已經在這個職位上幾年的前輩,甚至跨出公司看看整個社會對這個職位的期待是什麼,假設今天有個資深工程師調職為部門主管,而他做的事情只是把資深工程師的工作做得更好,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結果,因為這並不符合社會對部門主管的期待,同時也搶了其他升任資深工程師的人練習的機會,如果你只是把原本在做的事做得更好,那幫你加薪就可以了,何必調職呢?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把以前在做的某些事放心交給別人去做,並協助他做好,協助他們練習新職位該做的事,而你空出來的時間要拿去做其他新的事情。

好的人才不要留著自己用
這標題有點奇怪,因為每個主管都希望自己身邊有好的人才,但如果你和我一樣,是一個領薪水的部門主管,請注意我們並沒有太多的資源滿足別人生涯規劃中各個階段的需求。於公,好的人才你必須貢獻出來給公司,讓這個人有機會帶頭感染一群人,創造出另一個能把事情做好的團隊。於私,做為朋友或前輩,你要拉他一把,為他找機會,並在適當的時機把這個人狠心的拋出去,最好是斷了他回頭的後路讓他成為和自己一樣甚至更好的領導者,千萬不要以負面的心態看待自己訓練好的人要被挪作他用這件事,也不要只是把人才留在身邊,這樣子太浪費也太自私了。

儘可能只看優點並協助他發揮
面試求職者時,如果對方的優點已經很明確是我現階段需要的,我通常就不會去挑他的缺點,面對部門同事,我也是儘可能的只看優點,很少挑著幾個缺點要求成員一定要改或一定要變成怎樣類型的人。我的觀念是尊重每個人的養成過程與個性,讓每個人的優點能夠徹底發揮為重。

我在過去自己找工作時和現在與其他同事合作面試的經驗中,有碰過不少次面試官挑著幾個求職者不知道的點猛攻的狀況,似乎在宣示我們這裡的人就是比較強的意思,這種心態非常不好,卻很多新手主管會犯下這種錯。有個重要的簡單觀念是這樣的,我們的確曾經教導出幾個能力不錯的晚輩,但也就那幾個而已,更多的人他們是靠著自己變強的,這種人在今天面談時不知道這幾個詞,但他靠著自己不久後也會知道,且知道後的應用面說不定會比我們更有創意。主管們不要太認為只有自己能教出人才,我建議的作法是找到這些自己就能變強的人,給他們機會,直接當面誇獎他們的優點讓他們知道你需要他們做好的就是這些,創造一個他們能把優點充份貢獻出來的環境。

維持正面的態度去做經驗、格局的訓練
以上很多經驗分享其實也可以從負面去思考,例如「這人奴性太強了,還要花額外的時間思考、學習,根本血汗公司」。但我很慶幸自己到目前為止仍然可是用正面的態度去想每一件事和每一個改變,進而想出自己還可以多做點什麼,免於碰到挫折即陷入抱怨的情緒中。

觀察工作這七年多看到的前輩們,我發現能夠獲得理想的職位或薪資的機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運氣好,一種是訓練好,在我這兩年參與比較多跨部門的討論後,我把自己定位於運氣好的這種可能,因為當我以工程師的身份參與行銷業務、內容編輯等跨部門的討論時,我發現自己常常處於聽到每一件新的事物都很新鮮、很興奮的心情,每一件事每一個想法我都覺得很棒,在這種情況下,我根本沒有足夠的理性去判斷哪些事是該做與不該做的,我發現自己根本還沒具備足夠多的人生經驗,在想法格局上也遠遠不足以讓我擔任做決定的角色,每次這種情況下我反倒會很慶幸自己現在還不是一個要做這個決定的職位,否則我可能不僅僅是自己搞砸一件事,還會拖累所有同專案的成員們。

在這些經驗中,我開始了解大型企業輪調制度的重要性,愈高的職位,管理人員愈多的職位,愈需要以輪調或其他方式進行經驗及格局的訓練,而這種訓練過程是急不得,也沒辦法由自己判斷是否已經完成磨練的,只能等待,正面的將他人當作自己的老師,同時也記得替成員尋找可以學習的老師。

如果覺得我的觀念還不錯,歡迎參考我前幾年各別在兩種職位寫下的心得分享

初級技術團隊管理的經驗分享
工程師自我管理經驗分享


10 則留言:

  1. 阿絲,我老闆轉這篇給我~ 真是金玉良言!你一錢在電研社,就是很棒的主管,也給我很多空間,現在更是非常優卓越的中流砥柱!! 非常感恩你!!!

    回覆刪除
  2. 很棒的經驗談
    閱讀完後獲益良多
    在閱讀的時候有看到幾個錯字跟您說一下
    repostory => repository
    嚐試 => 嘗試
    真的很感謝您的分享

    回覆刪除
  3. 感謝分享,受益良多
    無意間發現您有習慣把 練 打成 綀 的小錯誤,跟您提醒一下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自己也沒發現耶,原來一直以來都背錯字根了,感謝你 XD

      刪除
  4. 很多值得借鏡的經驗跟觀念,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
  5. 很正面文章,很棒,現社會有多少這樣正面大方的思考

    回覆刪除
  6. 32歲的迷途軟體工程師路過,好文章!

    回覆刪除